發布時間:2022-10-20作者來(lai)源:金航標瀏覽:2795
在(zai)“2022世(shi)界(jie)先進制造(zao)業(ye)(ye)(ye)大會(hui)”上,工業(ye)(ye)(ye)和(he)信息化(hua)部(bu)原部(bu)長、中(zhong)國工業(ye)(ye)(ye)經濟(ji)聯合會(hui)會(hui)長李毅中(zhong)發(fa)表了“增(zeng)強認知,找準差距(ju),加速發(fa)展數字(zi)工業(ye)(ye)(ye)”的(de)演講。
李(li)毅中表示,工業(ye)互聯網是(shi)以(yi)互聯網為代表的(de)(de)新(xin)一代信息技術在(zai)工業(ye)領域的(de)(de)應用(yong)和發展(zhan);是(shi)造就(jiu)數字工業(ye)的(de)(de)基礎工具,也是(shi)繼消費互聯網后覆蓋(gai)更(geng)廣、滲透更(geng)深、成效更(geng)大、前景更(geng)好的(de)(de)創新(xin)體系。
一、實踐中加深(shen)對工業(ye)互(hu)聯網和(he)數字(zi)工業(ye)的認知
李毅中表示,目前我國工業產業的數字化已經初步實施了七種形態,具體包括數字化研發設計、大數據市場細分、個性化規模定制、智能化精準制造、網絡化協同運作、信息化運營管理以及制造業服務延伸。
數據顯示,目前數字(zi)(zi)化研發設計的數字(zi)(zi)化工具(ju)使用率(lv)已(yi)達到55.7%,而規模以(yi)上工業企業關(guan)鍵工序數控率(lv)達75.1%。
二、找準工業(ye)制造業(ye)數字化轉型的差距和不足
中(zhong)國信(xin)通院統計數據顯示,2017~2020年我國工業(ye)互(hu)聯網產(chan)(chan)業(ye)的經(jing)濟總(zong)量(增(zeng)(zeng)(zeng)加(jia)值)快速增(zeng)(zeng)(zeng)長,2018~2020年的增(zeng)(zeng)(zeng)幅分(fen)別為55.7%、47.3%、47.9%,其中(zhong)核心產(chan)(chan)業(ye)增(zeng)(zeng)(zeng)加(jia)值的增(zeng)(zeng)(zeng)幅也都在兩(liang)位數以上(shang)。
但是,2020年工業(ye)互聯(lian)網核(he)心產業(ye)增(zeng)加值(zhi)為6520億元,只占全(quan)國數(shu)字經濟核(he)心產業(ye)的8.3%。工業(ye)互聯(lian)網產業(ye)經濟總量(增(zeng)加值(zhi))3.14萬億,只占全(quan)部工業(ye)增(zeng)加值(zhi)的10%。“這兩個比例都比較小,說(shuo)明我們工業(ye)互聯(lian)網產業(ye)的發展(zhan)雖然進(jin)入(ru)了快車道(dao),但是還處于成長的初(chu)期(qi),潛力仍然很大。”李毅中說(shuo)。
李毅中還指出(chu),當前數字工業的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,要引起重視。
在(zai)核心產業的建(jian)設方面,工(gong)業(ye)互聯(lian)(lian)網還(huan)沒有(you)形成(cheng)(cheng)全國構架,工(gong)業(ye)互聯(lian)(lian)網有(you)行業(ye)的、有(you)地區的、有(you)企業(ye)的,彼此之間還(huan)沒有(you)完全互聯(lian)(lian)互通,一些標準和規范還(huan)缺失;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(shou)制于(yu)人,半導體(ti)設備、材料的自給率還(huan)比較低(di),集成(cheng)(cheng)電路制造環節(jie)薄(bo)弱。
在工業數字(zi)化轉(zhuan)型方面,我國工業企業和互聯網企業之間跨界融合的廣度和深度還比較欠缺,應用場景不夠多。李毅中說,現在一些大中型骨干企業有自己的內網、外網,但是應用水平還有待提高。企業還有兩個憂慮,一是信息安全方面,擔心商情機密難以保證;二是機器換人導致下崗失業,這些也影響其推進數字化的積極性。
“企(qi)業(ye)還反映,這幾年(nian)名詞(ci)、概念太多了,一個新名詞(ci)還沒有理解又出(chu)來(lai)個新概念,讓人眼(yan)花繚(liao)亂,感到困惑。”李毅中說,希望業(ye)界(jie)把功夫下在尋求工業(ye)數字(zi)化轉型的路徑和方(fang)法上,盡(jin)量少(shao)造一些概念名詞(ci)。
三、大變局、新形勢下工業制造業數字化的新任務
最(zui)后,李毅中表示,要抓住智能制造這一主攻方向。“只有5G才能與智能制造相吻合,3G、4G是無法配合的。因為只有5G的大帶寬、高速率、低時延等特性,與智能制造精準、柔性、敏捷的要求相契合。只有‘5G+IPv6’,才能實現物理單元的應聯盡聯,海量數據應采盡采。所以企業應根據需要建立5G專網,打造5G全連接工廠,推進工業知識技術的軟件化開發App!”
Copyright ? 深圳市金航標電子有(you)限(xian)公司 版權所有(you)